刘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从高校做起,改革应试教育
问题式教学模式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教学模式是PBL教学方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者,把自学及小组讨论作为教学形式的主要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搞科研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PBL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模式有点类似于过去的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方式,但是又不同于“师带徒”那种跟师抄方,老师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因为它是从问题入手,以问题为契机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找出知识的关键点和规律性。将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是它的特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发表演讲、写论文报告等方式,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者引导,学者思考
老师的作用是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思维,发掘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比较发现、捕捉细微的不同信息,善于分析、善于思辩,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多参与实践活动,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平时也可指定学生一些必读的书目,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多写作,多演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能说擅写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学生应对知识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善于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批判式学习的方法,避免“熟视无睹”、“满足现状”、“因循守旧”和“从众心理”。平时多读、多写、多思考、多讨论,多总结,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断吐故纳新,把现有的知识层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善用学习工具
善于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多媒体等一切现代化手段,扩大知识面,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去寻找灵感,开启智慧之门;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求新求异,揭示事物的本质。尤其是对人文教育和社会学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励精图治、改革创新的意识,培养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提高能力,不追求分数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干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掘学生的多种潜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加实践锻炼,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是提高综合能力的最佳方法。考试成绩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更不能反映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平时不学习,临考试时才磨枪,实际东西却没有真正掌握。要避免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应付考试的“快餐式”学习方法。
打造“学习型组织”
中医临床人才肩负着发展中医事业、弘扬中医文化的重任。在高校学习结束进入临床岗位之后,仍要坚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以各地区、各单位为平台,打造“学习型”组织,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造就中医临床人才。让这些未来的中医精英既要掌握中医古代文献理论,又要有现代临床专业专科知识;既能做好临床,也能做好科研;既能面对中医院校学生授课,也能走到基层社区宣传科普知识;既要有广博的多学科基础知识,也要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就是说,中医临床人才应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巧妙地处理多种情况、化解多种矛盾,具有掌控局面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在单位、在社会上独当一面。有敢于负责任的使命感和自信心,有锐意改革的魄力,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引领中医科学前沿新潮流的能力,有引领社会中医文化新时尚、新理念的超前意识。
总之,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中医师的培养。中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能力及科研能力,更要求培养对象具有领导组织能力,有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能够带领团队搭建一个学术平台,不断建立新技术、新学说、新理论,有创建中医特色品牌的能力。所以,中医人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才,甚至是通才。具有深厚牢固的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具备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活跃灵敏的思维和超前的意识是中医优秀临床人才所必备的条件。
中医文化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中医人才来完成;中医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不断创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医教育系统来支撑。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中医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教育模式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才能适应中医教育的需要。引入问题式教学模式、打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提高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领导通才,将是现代中医教育的发展方向。